需要避光的成分
归纳起来,涂抹后需要避光的成分,比较常见的主要有4类,下面就每一类分别介绍一下。
● 维A醇、维A醛、维A酸
维A醇,在化妆品中的正式名称为视黄醇,其常见的衍生成分有“视黄醇××酯”。视黄醇本身并没有光敏性,但其稳定性差,遇到紫外线、空气、热、水、过氧化反应都会让其失去生物活性。另外,维A醇在涂抹到皮肤上,会转化成维A醛,再转化为维A酸,A酸是具有光敏性的。所以,大部分含有A醇的成分,都建议晚上使用。即使可以白天使用,也特别注明要做好防晒。如果用含有高浓度A醇的产品不注意防晒,可能会引发严重的过敏反应,严重的可能引起、烂脸。
维A醛(视黄醛)对光线极为敏感,浓度过高(0.5%以上)时易刺激皮肤。在使用时,要严格避光、防晒,晚上使用,避免引起不必要的皮肤问题。
维A酸(视黄酸)属于,不允许在化妆品中添加。第1代维A酸具有光敏性,要严格避光。第三代维A酸阿达帕林,虽然进行了大量的动物和人体研究,证明其没有光敏性,但是,反复暴露在日光和紫外线的环境中,新还是未知,使用时医生会提醒避免过量日晒和紫外线照射,避光是的方法。
● 维生素C
维生素C没有光敏性,白天可以使用。不过,维生素C的稳定性差,很容易受到温度、阳光的照射氧化,实际作用在皮肤上的VC就比较少,达不到较好效果,虽然遇到阳光氧化,也可以起到抵御紫外线的作用,但性价比低了点,有点浪费。有些小伙伴用了含有VC的成分,皮肤看起来变黄,并不是皮肤真正变黄,而是VC氧化后变黄,清洁干净就可以了,皮肤本身不受影响。
如果在户外时间长,紫外线强烈,用VC产品打底,再配合防晒产品,能够为肌肤提供更的保护,不容易被紫外线伤害,也不容易晒黑。
一些高浓度VC,为了发挥较好护肤效果,通常PH值调的比较低,对皮肤会有一定的刺激性。敏感、脆弱肌肤,在使用这类产品时要注意。
另外,VC的衍生物抗坏血酸棕榈酸酯,原来一直认为是的,但有文献认为其遇到UVB,可能会增加皮肤内部自由基含量。如果白天使用含有这个成分的产品,一定要做好防晒。含有这个成分出名的产品是“乐敦CC”.
● 果酸或者其他酸类产品
比较常见的酸性成分中,水杨酸、甘醇酸、杏仁酸、柠檬酸、凝血酸……这些成分大部分没有光敏性,白天可以使用。不过,这些成分都具有剥脱作用,可以促进老化角质加速脱落,起到美白和抗衰老的效果。但是,角质层过度脱落,皮肤屏障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。这时不做好避光和防晒,娇嫩的皮肤可能会出现过敏反应,美白抗衰老效果也会大打折扣。
所以,这类含有酸性成分的产品,白天可以用,但必须要做好防晒。防晒做不到位,一切都白费功夫,还有可能引发负面效果。
● 精油
我们吃的很多食物,都具有光敏性。不过,这些食物光敏性成分的量很低,只要不大量使用,就不会已发光敏反应。
但是,如果这些植物提取的精油,就不一样了。精油是植物高浓度提取的成分,光敏性成分的含量比较高,使用这类精油,有可能会引发光敏反应。
柑橘类精油:佛手柑、甜橙、橘、柠檬、葡萄柚等具有光敏性。马鞭草、欧白芷根具有较强的光敏性。檀香精油也含有光敏性成分。乳香、圆叶当归、万寿菊具有轻微光敏性。
这些光敏精油,只要不被阳光照射、做好防晒,白天也可以使用。如果会长时间户外,被阳光照射,不要白天使用。
综上,避光和光敏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,具有光敏性的成分必须避光使用,需要避光使用的成分不一定具有光敏性,不要混淆两者之间的关系。还有很多避光成分没有列出来,欢迎大家补充。
1、光敏反应
是指有些成分暴露在阳光下会吸收相应波长的能量,在释放能量的过程中,会破坏人体组织,导致皮肤出现瘙痒、红斑、水肿等症状,情况严重的还可能引起水泡。总之光敏反应对皮肤的伤害,比阳光中的紫外线直接照射皮肤还要严重得多。好在众多护肤成分中,具有光敏反应的并不多。比如大家比较熟悉的维A。维A醇也叫视黄醇,虽然它本身并没有光敏性,但是维A醇在涂在皮肤上会转化成维A醛,再转化为维A酸,A酸是具有光敏性的。所以,含维A的成分建议大家在晚间使用,避免引起不必要的皮肤问题。
2、遇光氧化、分解
需要避光的护肤成分中,这类成分是常见的。它们不会产生光敏反应,但遇到阳光很容易被氧化、分解,使得功效性大打折扣。这类成分中,具代表性的是维C。避光,是为了更好地发挥作用。很多人误认为维C具有光敏性,因此白天不敢使用含维C的产品。实际上维C没有光敏性!白天可以使用。它只是稳定性差,受阳光照射很容易氧化,所以要做好防晒工作。还有人说用了含维C的产品,皮肤不但没有变白,反倒变黄了。这是维C氧化后变黄,并不是皮肤变黄!清洁干净就可以了。